当前位置:
麻醉科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正式建立于1983年。1994年,手术室搬迁至刚华楼8楼。此后随着可视仪器和超声使用的普及,监测手段日益增多,大手术、高难度手术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2003年起开展心脏手术麻醉)。2012年,随着国际保健中心大楼落成,手术室搬迁至国保楼3楼。自2009年黄长顺主任担任学科带头人以来,麻醉科在医、教、研等各方面突飞猛进,现已发展为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临床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学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黄长顺,学科现有医师11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2人,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医师32人,医师中拥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77人,护士22人。

麻醉科目前是是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地区麻醉中心)、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宁波市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宁波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单位、宁波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浙江大学对接重点建设学科、宁波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挂靠单位、宁波市首批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科技创新工作室、医院围术期麻醉治疗工作室,也是国家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全国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应用示范基地、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无痛内镜培训基地,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GCP)麻醉科专业资格。

学科亚专科门类齐全,以高级职称为核心的科室骨干团队业务精湛,安全实施了各种危重、急症、婴幼儿、老年和疑难病例的麻醉,包括胸外科、心脏及血管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各专科疾病的麻醉,消化道、呼吸道疾病的内窥镜检查及镜下微创治疗的麻醉;完成市内外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各项质控指标历年均位于省市前列水平,特别是质控安全指标长期处于本地区领先水平(无麻醉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获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卓越市级质控中心奖。另外,麻醉科多名骨干力量认真、精准、落实细节地帮扶多家医院,获得各方好评。

麻醉科设有月湖、方桥、外滩三院区共75个手术间,其中55个手术室内+20个(DSA+无痛+esd等)。2023年麻醉总量:100093例(其中手术室内:61007例,手术室外39086例)。2023年3院区麻醉门诊共32889例,其中,月湖:15186例,方桥:5327例,外滩:12376例;疼痛门诊共17671例,其中月湖:13486例,方桥:2704例,外滩:1481例。

麻醉科拥有先进医疗技术,擅长疑难危重临床麻醉管理:心血管外科麻醉(其中体外循环)2022年416例(188例),2023年1156例(200例);神经外科手术麻醉2022年1672例,2023年2597例;机器人辅助手术麻醉2022年759例,2023年790例;均有明显增量。手术室内及手术室外麻醉例数争取继续稳步上升,做为平台枢纽学科,为外科的手术量进一步增长腾空间,优化及增加人员配置。拓展舒适化医疗服务,进一步拓展无痛内镜治疗及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无痛拔牙等无痛舒适化医疗。

科研教学:

教学改革项目:宁波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单位,负责管理宁波大学麻醉学研究生教学工作。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全国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应用示范基地,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无痛内镜培训基地。个人、团队获奖情况(教学奖):黄长顺为宁波大学最美教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百世华章·杏林风华奖”;麻醉科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2023年度优秀专业基地”。

学科结合当前医院转化需求,积极推动科室知识产权的转化,加强与生物医学、材料学、器械开发等多个交叉学科进行交流、融合。结合双聘教授特色,逐步积累和开拓疼痛方向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围术期疼痛管理规范、慢性疼痛诊疗管理、癌痛姑息治疗等;开展神经阻滞技术在围术期疼痛的治疗和术中应用;主攻神经病理性疼痛、情绪痛的外周传导机制等。多角度拓展学科研究,部署好宁波大学硕士点工作,逐步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继续与浙江大学对接学科方向明教授团队开展脓毒症炎症相关基础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开展脏器保护相关课题研究。主持课题44项,资助经费共计约300余万元,其中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30余项。发表SCI论文共计40余篇。举办继续教育项目9项。

学科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把本学科打造成医、教、研齐头并进之势,学科整体综合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研项目及科研平台影响力逐步达到区域内具有龙头效应学科。



  • 专家介绍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