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这个省级实验室为破解心血管疾病防治难题提供“宁波方案”
  • 阅读:
  • 时间:2025-05-05
  • 发布: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获批国家级项目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95篇……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全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防治重点实验室为破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难题提供了“宁波方案”。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警”

    构建AI模型主动筛查疾病早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脑梗死、主动脉瘤等,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是三大难题。2021年,浙江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2024年,实验室联合高校、企业重组为全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防治重点实验室,围绕ASCVD防治三大核心难题开展攻关。

    “团队有两大创新。一大创新是构建了AI大模型,可以主动、准确筛查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风险。”实验室主任崔翰斌主任医师介绍,传统诊疗模式往往“重治疗、轻预防”,但ASCVD的防控必须前移关口,从源头上降低疾病风险。

    这一模型怎么发挥作用呢?周先生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他因咳嗽就诊,并接受了胸部CT检查。周先生本来并没有要看心血管疾病也没有相关症状,可是装在医生电脑上的AI模型主动搜集了其当天的CT检查资料,评估认为有风险。医生在征得周先生同意后,由AI综合周先生此前的体检报告、血液检查报告做进一步筛查,评估其为冠心病高风险患者。随后,医生通过CTA检查进一步评估其血管病变,证实周先生的冠状动脉确实堵塞严重。于是,医生调整用药,强化对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周先生庆幸地说:“还好早发现了风险,现在还能主动治疗、干预。如果等心梗发作了,那就被动了。”

    崔翰斌介绍,依托宁波市慢病医疗数据库,实验室构建了高质量ASCVD专病队列,覆盖10万余人次。通过分析基因、代谢和临床数据,团队发现了DHX9、RBM4等冠心病易感基因,并开发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冠心病风险预测AI模型,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这一成果可应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并结合生化指标和生活习惯评估,提前识别潜在患者并制定干预方案。目前,相关技术拟在宁波市1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推动ASCVD高危人群的主动管理模式落地。

    发现超高敏分子标志物

    诊断时间提前到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

    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难点。团队的另一大创新是发现超高敏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将急性心梗诊断时间提前到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

    传统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存在时间窗口限制,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群体在超急性期(3小时以内)肌钙蛋白并不升高。比如,37岁的丁先生因不典型胸痛被送至该院急诊,医生高度怀疑为急性心梗。可是,血液检查显示,肌钙蛋白为阴性,属于正常范围。最后,医生凭借丰富经验认为其患急性心梗,应该尽快治疗,手术治疗也验证了医生的判断。

    崔翰斌说,类似的情况在临床很常见,很考验医生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如果患者心梗症状不典型又没有既往病史的话,很可能被误诊或漏诊,错过黄金救治期。实验室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十五烷酸、月桂酸等超高敏新型分子标志物,可将心肌梗死的诊断时间提前至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从500多例临床试验来看,准确率在96%以上。

    目前,实验室团队正在联合苏州宇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设计临床诊断试剂盒,预计可实现成果转化金额超1000万元。崔翰斌期待,以后,市民在家中有相关不适症状,可以通过针刺一滴指尖血,由试剂盒进行初步检测。

    实验室的创新点比比皆是。

    比如,联合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技术,首次实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细胞的精准定位与定量分析。过去医生只能通过血管造影判断斑块形态,现在能直接“看到”斑块内部的成分和活动状态,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关键依据。

    比如,在国际上首创红外热成像血管评估技术。通过无创监测血管搭桥手术吻合口温度变化,医生可实时判断血管通畅性,准确评估和指导诊疗策略。目前该技术已在临床成功应用超300例。

    多学科联动打造“泛血管”管理模式

    用科研成果守护百姓健康

    “科研不是医生的‘副业’,而是提升诊疗水平的核心驱动力。”崔翰斌强调。实验室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纽带,整合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学科资源,推动单一器官诊疗向“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转型。例如,通过跨学科数据共享,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变特征与普通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制定了个体化干预路径。

    瞄准“健康中国2030”,推动防治体系革新,实验室计划未来三年聚焦三大方向。第一,基于浙江沿海饮食特点,探索海产品摄入与ASCVD风险的关联,开发区域性预防策略。第二,深化多组学技术应用,构建覆盖“基因-代谢-影像”的全链条诊断平台。第三,推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落地,实现高危人群筛查、诊断和治疗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发表论文,更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崔翰斌表示,随着多项技术进入转化阶段,ASCVD精准防治的“宁波模式”将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