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草是幸运的象征。来宁波务工的朱女士却不幸地尝遍了“四叶草”的苦头——四扇“心门”之一的肺动脉瓣不是常规的三瓣,而是极其罕见的四瓣,且已经严重卷曲变形,无法关闭。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柔性引进专家、心脏血管外科励峰主任医师团队在术中发现罕见“四叶瓣”后,创新地用生物材料手工裁剪缝合,通过微创手术修复了朱女士的“心门”。
朱女士今年34岁,此前怀孕时,心脏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瓣有异样,需进一步检查。当时,朱女士没有任何症状,复查、治疗的事就搁置下来了。肺动脉瓣是心脏上的四扇“心门”之一,通常由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组成,位于右心室上方,主要作用是保证血液由右心室向肺动脉单向流动。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每天大概要跳动十几万次,相当于“心门”每天要开关十几万次,很容易出问题。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导致血液逆流,引发胸闷气短、疲劳乏力、胸腔积液、晕厥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近年来,朱女士为此吃了很多苦:下肢肿大,疲劳乏力,走几步就胸闷气短。朱女士和丈夫了解到,传统情况下,要通过开胸手术来置换瓣膜。这是大手术,术后可能需要终身服用抗凝物药,并发症风险大,手术费用也高。尽管如此,她仍下决心通过手术来结束这样的痛苦。
手术后,怎么让她尽可能有好的生活质量,成了医生们考量的重点。励峰拟定了手术思路。首选,利用患者自身心包组织修复瓣膜。这很考验患者的心包组织条件,很可能不符合,不如使用生物材料更耐久。其次,利用生物材料来修复、重建瓣膜。最后的方案是,置换瓣膜。
针对第二个方案,励峰考虑采用Ozaki术式。这是一种标准化的主动脉瓣瓣叶重建手术,适合年轻瓣膜病变患者。Ozaki最初用于主动脉瓣成型,全球病例数也不多,用于肺动脉瓣成型更少。但具体用哪种术式,还要在手术中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选择最适合的一种。
手术开始了。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朱女士的心脏并没有停跳,而是在正常跳动。这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术中情况的复杂度和严峻程度超过了医生们的预期。一来,肺动脉瓣常规为“三叶瓣”,朱女士则因先天畸形,是罕见的“四叶瓣”,四个瓣叶大小均匀;二来,原来的瓣膜已经严重卷曲、变形,这也是“心门”关不上的原因,且已没法利用自身心包组织进行修复。
手术台上,时间就是生命。励峰果断决定——继续采用Ozaki术式,人工测量、裁剪、缝合瓣膜。励峰先人工测量、计算朱女士肺动脉瓣的具体形态和尺寸,随即手工在牛心包上裁剪“雕刻”出四片新的瓣叶,并将其逐一缝合到朱女士的肺动脉环上。正常情况下的瓣叶为半月形,朱女士的瓣叶形态则要窄一些,每片的长和宽分别在两厘米和一厘米左右,每片需要缝合10针左右。这一过程要求外科医生具有高度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新瓣膜的功能和耐久性。
术后,励峰归纳为三个字——“太难了”!肺动脉四叶瓣非常少见,他在心脏外科工作几十年来,这是第一次碰上这样的四叶的肺动瓣手术。采用Ozaki术式这一标准手术,又没有四叶瓣手术的参考。患者心脏仍在跳动,必须抢抓时间,缝合难度也很大。从测量到缝合,全程只用了40分钟不到。
手术后下床,朱女士惊喜地发现胸闷、憋闷感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脚也基本不肿了。心脏彩超的复查结果更令她松了一口气——“心门”修好了,血液返流消失。住院一周后,朱女士于近日康复出院。
“此次以“修门”的方式来代替“换门”,手术难度增加了,但能切实提升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后期如果需要二次手术,还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再进行“瓣中瓣”等治疗。”励峰解释说。
另外,朱女士的手术切口只有传统手术的一半左右,术中材料费是置换生物瓣膜的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