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短短一年半,息肉变肠癌!医生:这类人群请定期做好检查
  • 阅读:
  • 时间:2024-01-23
  • 发布: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摘还是不摘?这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息肉是良性的,不用管它;也有人认为,息肉很可怕,要格杀勿论,不摘就会变癌症。47岁的方女士被查出两枚肠息肉后,没有及时切除。没想到一年半后,肠息肉变成了肠癌。“当初我嫌麻烦,不想折腾,没想到会变成癌啊!”医生提醒,因为息肉多无症状,患者普遍存在“没啥不舒服不用检查”的想法,等有症状再就诊可能就迟了。

    久拖不切

    息肉变成癌

    “丁主任,我想做个肠镜。”“你哪里不舒服,为什么需要做肠镜?”“我1年半前在当地医院做过一次肠镜,医生说我有2枚相邻的息肉,当时因为疫情原因我没来医院切除。现在有空了,就打算把它摘了。”“看着这2枚息肉的形态,应该早点来医院切除的;现在过了一年半,要当心,不排除息肉变大或者癌变的可能。赶紧住院做肠镜检查,看看息肉现在的情况。”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消化内科门诊,方女士第一次听到主任医师丁勇的这番话时,瞬间紧张了起来。她当即办理住院手续,预约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时未发现息肉,但乙状结肠见一隆起增殖性病变,考虑粘膜下层浸润癌。丁勇主任做完肠镜后,查询对比了患者一年半之前的肠镜图片,正是息肉发生癌变的结果!内镜下已经无法切除,遂转外科手术。外科术后病理显示:中分化腺癌!幸运的是,手术标本各切缘阴性、清扫了14枚周围淋巴结均阴性。经过积极治疗后,方女士目前情况稳定,一个月前来医院复查肠镜及腹部CT均正常,生活已重回正轨。

    丁勇主任说,在健康体检的胃肠镜检查环节,他们发现好几个早期胃癌、早期肠癌的病例。早期肿瘤如果能尽早发现,通过胃镜肠镜就可以完整切成,不需要外科手术。建议广大市民把胃肠镜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一部分,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肠息肉的肠镜检出率为50%~60%

    不要因为没症状就不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已跃升至第二位。预防大肠癌需从其前身——大肠息肉开始。近几年,随着体检普及内镜技术的提升,市民对于胃肠镜体检的重视度提高,查出结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丁勇主任透露,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检查中可以发现肠道息肉,肠息肉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提高。

    丁勇主任解释,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病,发病概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大部分息肉是无症状的、良性的。常见的结肠息肉有两种,一种是增生性息肉,这种息肉通常是无害的,很少癌变;还有一种是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虽然不是癌症,但可能会发生癌变,尤其是较大的腺瘤。

    那么,从息肉进展到癌究竟有多远?丁勇主任说,“80%的结直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从演变过程来看,经历这几个阶段一般需要5-10年时间,这期间,我们有机会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息肉和早期肠癌,在内镜下就可以把这颗“定时炸弹”切除,创伤也小,对预期寿命几乎没有影响。

    肠息肉切除并非一劳永逸

    这类人群建议进行肠镜检查

    不少人认为肠息肉只要切除了就万事大吉,其实未必。丁勇主任表示,对于有肠息肉的人来说,切除了之后还有复发的可能,即便是切除的地方不再生长,其它地方也有再长息肉的风险。为了防止复发,肠息肉切除后还是需要定期复查。根据切除息肉的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切除是否完全,决定复查的频率。想要预防息肉复发,除了定期复查,还需要保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适量运动。

    目前,肠息肉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但是,高风险人群画像是明确的,比如长期保持吃生腌食物、腌制品的饮食习惯;长期吸烟和饮酒的人群;家族中直系亲属有结肠息肉或者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等。

    丁勇主任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家族内有肠癌病史、息肉病史或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人群,更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