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中,确诊骨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朱迎春副主任医师说,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过去在老年人中多发。近年来,骨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明显增多,主要由过度运动、运动损伤、生活方式不当等导致。他提醒市民,要留意关节发出的预警信号,尽可能远离骨性关节炎。
30岁导游的关节比70岁老人还老
和10年前摔了一跤有关
“医生,我走500米路,左膝关节就很疼,疼得受不了。”30岁的刘女士原本是一名导游,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一年到头,带着团队看各地风景。由于膝关节疼痛,她不得不辞去这份心怡的工作,转做文职。在给刘女士查体时,朱迎春注意到,她的左膝关节一动就发出“咔拉咔拉”的声音。后续的影像学检查提示,朱女士左膝的半月板几乎磨损殆尽,上下软骨也几乎都被磨掉了。通俗地说,这比大多数70岁老人的膝关节还要“苍老”。刘女士最后被确诊为继发性骨关节炎。原来,仔细询问病史,朱迎春发现,刘女士膝关节的“过劳”和10年前一次受伤有关。当时,刘女士在工作中摔了一跤,左膝疼痛,被诊断为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刘女士拒绝手术,选择请假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果然,一个月后,左膝基本恢复,她还庆幸当时没有做手术。后续,也没有再去医院复查。有时候,膝关节疼痛,也想着是工作中爬山、走路太多导致。
“正是10年前那次受伤后没有彻底治疗,导致了继发性骨关节炎。不然,膝关节不会磨损得这么严重。”朱迎春说,近期,刘女士接受了关节镜手术,目前恢复得不错。如果10年前受伤后,遵医嘱治疗,就不用付出关节严重老化的代价。
80公斤的阿姨“越来越矮”
建议减肥,少爬楼下蹲
52岁的王阿姨也因为膝关节疼痛来就诊。她还好奇自己“越来越矮”,身高比前几年缩了3厘米左右。经检查,王阿姨被诊断为骨关节炎。由于正处于急性发作期,朱迎春建议其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服用消炎镇痛的药物来缓解疼痛。王阿姨“变矮”,也和骨关节炎有关。由于膝关节内侧较外侧磨损严重,逐渐形成“罗圈腿”,看起来身高也“变矮”了。
朱迎春说,关节老化是自然现象,就像皮肤、眼睛老化一样。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骨关节炎患病率高达15%,保守估计患者超1亿,骨关节炎在4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发病率在46%,在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发病率达到62%。除了年龄,骨性关节炎还和体型、关节使用强度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好发于体重偏大人群。朱阿姨身高160厘米左右,体重80公斤,上身更是偏胖,因此膝关节承受着更大压力。
朱迎春建议朱阿姨回去后,一是要注意控制体重,尽量科学地把体重降下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二是平时要注意减少爬山、爬楼、蹲起等让膝关节“压力山大”的动作。
留意关节发出的信号
越痛越要走是普遍误区
骨性关节炎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慢性的过程,大部分跟劳累有关。过多的负重、过度的运动,极易导致关节反复磨损引发关节炎。 朱迎春说,在关节外科的日常门诊中,骨性关节炎患者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骨性关节炎可在全身各个关节体现,其中,发病最高的部位是膝盖。
他提醒市民,要留意关节发出的信号。如果上下楼时觉得膝盖疼痛、蹲下后起身困难,要考虑到是不是患骨性关节炎,最好能到医院及时就诊,尽早干预。尤其要注意,身体某个固定部位,持续出现关节酸胀疼痛,也要及时就诊。
朱迎春也介绍了几个患者普遍存在的误区。一是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奉行“饭后万步走”。他提醒,运动一定要适度。如果走完很累,关节疼痛,那说明强度不适合。二是不少人认为“越痛越要走”,认为膝关节疼痛,是不通畅导致的,多走动,可以活络筋骨,促进恢复。这样做会让本就受伤的关节雪上加霜。三是急性发作期过去,不意味着关节炎就彻底治愈了,仍需要长期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