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脑梗心梗预警--易栓基因的筛查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自2000年成立以来,与医院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不断探索和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精准筛查疾病,旨在提高早期疾病及风险因子的检出率,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未病早预防,通过健康管理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明天是世界血栓日,为大家带来新项目介绍的是—易栓基因的筛查。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通常是由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所致,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临床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VTE发病隐匿且症状不明显,临床治疗过程中极易漏诊,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VTE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60%归结于遗传因素,常见因素包括抗凝蛋白缺陷、凝血因子异常、纤溶蛋白缺陷等。目前临床上常用Caprini评分量表(外科)和Padua评分量表(内科)对个体VTE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获得性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受到了国内众多指南的推荐。
然而遗传性的易栓症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凝血因子异常常见于欧美人群,而在亚洲地区罕见,我国以抗凝蛋白缺陷和纤溶蛋白缺陷为主,包括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升高等,因此我国VTE风险基因评估应重点评估抗凝蛋白和纤溶蛋白对应的基因突变。
VTE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院内及时的进行VTE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大手术人群、存在VTE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更为关键,遗传因素作为导致VTE的关键原因,是VTE风险评估中必不可缺的一环,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筛查VTE高风险人群,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降低VTE发生。
针对体检人群:
PA1-1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中国易栓症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中国人PAI-1,PROC,PROS1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欧美人群。是VTE发生的主要基因遗传因素。VTE的基因检测,能通过基因层面预测VTE发生风险,根据风险等级。进行一级预防,避免后续VTE的发生。
适检人群:高龄人群,超重人群,久坐或久卧人群,抽烟酗酒人群,患有三高、心功能不全或静脉曲张等疾病的人群,存在VTE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
*补充内容:
PAI-1基因:编码纤溶系统重要成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该蛋白可降低纤溶活性、促进血栓形成和延展,是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生理性抑制剂。携带PAI-1 4G/4G 和 4G/5G 基因型的个体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显著升高,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PAI-1 4G/5G 多态性可能是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PROC基因:蛋白 C 主要在肝内合成,是一种依赖于维生素K的丝氨酸蛋白酶原,由 PROC 基因编码。蛋白C通过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被激活为 APC,APC在辅助因子蛋白 S的作用下,通过蛋白水解作用使活化的 FⅤa 和 FⅧa 失活,从而发挥抗凝作用。遗传性蛋白 C 缺乏症是 PROC 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大多数蛋白 C 缺乏症患者由 PROC 基因杂合突变引起,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 VTE 发生风险增加。PROC 双等位基因突变(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蛋白 C 缺乏症是罕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伴有严重血栓形成的表现,包括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ROS1基因:蛋白 S 是 APC 抗凝系统中另一种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由PROS1基因编码。蛋白 S 作为 APC 的非酶辅助因子可加速 APC 对 FⅤa 和 FⅧa的蛋白水解作用,也可以作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的辅助因子加速抑制FⅩa,从而在调节生理抗凝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遗传性蛋白 S 缺乏症是由 PROS1 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亚洲人群中 VTE 患者的主要遗传危险因素之一。遗传性蛋白S 缺乏症患者的 PROS1 基因杂合突变与其 VTE 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伴 PROS1 基因纯合突变的遗传性蛋白 S 缺乏症则可导致新生儿暴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