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
  • 科室介绍
  •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1988年,学科目前共设三个院区(月湖、方桥、外滩),下辖4个病区,核定床位118张,目前是省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综合性ICU之一。是浙江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浙江省首批区域专病(重症医学)中心,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年救治各类危重病人4000余例,救治成功率达 87%以上。 科室现有专业医生53名,其中高级职称13名,博士2名, 在读博士2名,硕士49人,专职科研秘书2名;护士199名,专职呼吸治疗师14名,人员梯队合理。学科主攻重症心脏、脓毒症、重症产科、重症肾脏和重症脑科与创伤等五大亚专科方向 。学科配有高端中央监护系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仪(ECMO)、奥林巴斯电子胃镜/纤支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便携式超声机等一大批国际先进设备,多项临床监测与治疗技术弥补了宁波市空白。先后被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处室团队、“宁波市模范集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1. 专家团队

    团队情况:

    朱建华: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席专家,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超声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顾问,宁波市医学会和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宁波市ICU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2-4届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1-3届主任委员。曾获“全国医卫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第九届“中国医师奖”、首届“宁波市卫生名医”、“宁波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

    邵亚娣:主任护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宁波市高级人才宁波市劳动模范宁波市首届“南丁格尔获得者,宁波市卫生系统优秀护理工作者宁波市卫生系统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宁波市优秀护士长曾先后在德国贝特汉姆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进修学习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主持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7项, 国内护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樊恒: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医坛新秀, 宁波市拔尖人才, 国际NIATM专业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健康科技研究院重症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委员《中华烧伤和创面修复杂志》特邀审稿人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主持省市厅各类科研项目13项,宁波市重大攻关暨“揭榜挂帅”项目1项, 浙江省自然重点项目和宁波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请2项、省级7项、市厅级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级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完成专利转换1项。

    乐健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病区副主任,宁波市高级人才,学科重症心脏亚专业组长。浙江省康复协会体会生命支持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重症分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重症医学专业20余年,擅长ECMO、IABP等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急性可逆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应用

    叶继辉:医学硕士、在职博士、主任医师、病区副主任、后备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高级人才,学科重症肾脏医学亚专业组长。宁波市ICU质控中心委员兼秘书宁波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浙江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委员曾于意大利佛罗伦萨SMN医院进修,对常见危重疑难患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重症相关诊疗技术,擅长重症血液净化技术。主持参与市厅级科研项目10项。副主译专著2部,参编5部。曾获“宁波市抗疫先进个人”、“中国农工党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陈国栋: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病区副主任,宁波市高级人才,学科重症感染与院感控制亚专业组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发明协会康复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残疾人康复协会重症康复与感染控制分会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分会委员主持省市级课题4项。从事重症医学专业20余年,熟练掌握临床危重病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重症感染与重症消化的诊治。



    三、服务范围和专科特色

    学科主要负责收治全院各临床科室转送的危重病人和高危术后患者,同时接收宁波地区及邻近地区医院转送的疑难危重病例。常规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床旁临时起搏技术、肺动脉漂浮导管及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各种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连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血液灌流、血脂吸附、人工肝、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液滤过等)、重症超声技术(血流动力学、肺部超声、胃肠功能评估等)、重症超声技术(血流动力学、肺部超声、胃肠功能评估等)、高危出血风险患者CRRT的枸橼酸抗凝、床旁支气管镜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疗、经皮气管切开术、CT引导下经皮腹腔感染穿刺置管引流术、鼻空肠管置入(胃镜引导、盲插、超声引导)、经皮胃造口空肠和胃置管术(PEG/J)、颅内压监测技术等。

    重症心脏亚专业团队

    在朱建华主任的引领下,目前有亚专业医生11名、护士25名,配备15台ECMO仪等国际上先进的心肺辅助设备。应用ECMO技术年救治各种严重、肺功能衰竭患者90余例,救治成功率70%以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相继开展VAV、VVA-ECMO,ECPR,无抗凝ECMO,ECMO联用CRRT、IABP等单一及复合先进技术,床边经食管超声等技术独立开展,进一步提升科室的急危重救治能力。多项技术填补宁波市空白。

    重症肾脏亚专业

    自2002年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至今,目前已常规开展血液吸附、血浆吸附、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血浆置换(TPE)、双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体外膜肺氧合联合CRRT治疗等从单一至复合的各种血液净化模式。这些治疗技术己成为科室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危象、神经肌肉病变、严重内环境紊乱、严重中毒等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多项技术填补宁波市的空白。

    重症感染与院感控制亚专业

    主要负责本科室院感管理的有效落实,并制定本科室院感制度,包括抗生素的合理使用,DDD监测,VAP、CRBSI和CAUTI的防控、ICU环境消毒、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考核、全科医务人员院感培训及考核。团队在重症肺炎、重症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创伤弧菌感染、重症急性胰腺炎等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组建重症感染诊治及院感防控团队,为重症感染和院感防控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本亚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打造市级领先、省内一流、国内先进为努力目标,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

    危重症孕产妇亚专业

    主要负责全市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多年来为宁波市实现危重孕产妇的“零死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科已建立并完善危重孕产妇协同救治管理机制,规范跨区域会诊、转诊和救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预案和抢救“绿色通道”,构建区域内“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救治网络。近3年来成功获批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包括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暨“揭榜挂帅”项目1项,科研下拨经费300万余;近3年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著19篇;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译专著《产科重症治疗学》上下2部、副主编专著1部;成功举办国家级继教班6项

    重症脑科与创伤亚专业

    该亚专业有医师9名,专职脑电功能监测技师1名,专业以急危重症神经系统疾病的监护与管理为特色,工作重点涵盖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卒中、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危重孕产妇抢救治疗、重症格林巴利、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救治。年收治患者1000余例,救治成功率92%以上。科室拥有先进的脑电监护仪、有创颅内压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亚低温治疗仪、镇静镇痛深度监测设备等,可常规开展TCD、颅内压监测、脑电监测,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综合系统评估,提高诊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四、科研成果

    学科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6名,多位医师为宁波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研究生授课老师,其中2名医师兼任留学生授课教师。近五年成功申报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0余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科研经费300余万;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华等I类期刊10余篇;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专利转化2项;主译专著3部,参编专著多部;主办国家级、省部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

    此外,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上加强和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医院的合作。


    五、设备设施

    先进设备

    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诊疗设备,如高端中央监护系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仪(ECMO)、电阻抗断层扫描设备(EIT)、奥林巴斯电子胃镜/纤支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神经多模态监护仪、含食道超声探头的便携式超声机等一大批先进设备。先进的设备、精益求精的技术和优秀的医师,共同造就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品牌和影响力。

    六、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链接“联系我们”)、预约挂号途径及其他联系方式(链接预约挂号)。


  • 服务范围
  • 专家团队
  • 科研成果
  • 设备设施
  • 联系方式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