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种高大上的海鲜在饭局上频频出现,尤其是春节这段期间海鲜可谓是“常客”一般地存在。但海鲜虽说好吃,多吃却有可能会闹肚子,为此去医院就医的应该大有人在。
“现代是这样,那古代呢?”是否曾有人有过这样的疑问?为此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用于解决此类事件的一味中药——紫苏叶。
紫苏叶的传说
据说在重阳节的时候,几个少年在比赛吃螃蟹,螃蟹性寒,吃多了会导致腹痛。华佗便用紫草叶熬成汤给他们喝,不一会儿,他们的肚子就不疼了。
那华佗是如何知道的呢?有一次华佗去采药,看见一只水獭吃多了十分难受,就吃了些紫叶草,不一会儿就好了。这是因为鱼和螃蟹一样是属凉性的,而紫叶草属温性。此后,华佗把紫叶草制成丸、散给人治病,因为这种紫叶草吃到肚子里很舒服,华佗就给它起名叫紫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慢慢地把它就叫成紫苏了。
紫苏叶的简介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与用量】5~10g。
紫苏叶的鉴别
【鉴别】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紫苏叶的主治功能详解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解表散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
行气和胃
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妊娠呕吐
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解鱼蟹毒
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紫苏叶的注意事项
【注意】温病及气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通过此次的介绍,想必大家对紫苏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是药三分毒”,切莫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它,以免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