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宁波市第一医院的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里,一场特殊的党日活动正在举行。检验科党支部的党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支部书记吕定丰再作动员:“我们的背后是我们的父母、孩子、是九百多万甬城百姓,作为党员,我们必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冲锋在前,守好防控的第一关,这是我们的职责和担当!”
这是动员,更是承诺:群众所需,即是支部所在,党员所向。
一、党员带队,有资质的全部上
镇海疫情发生后,检验科党支部书记吕定丰连续5天坚守在医院,没有回过家,严密防护下、精神高度集中的检测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体力。但吕定丰并不觉得辛苦。作为党支部书记曾带队支援过河北等地的核酸检测,有着丰富的带队“作战”经验。镇海疫情“苗头”一起,他和两名支委立即向科主任“请命”:请让党员先上。
这份28人的新冠核酸检测小组名单里,检验科党支部党员占了一半,沈驰斌、郭飞、周影等PCR实验室“老兵”的名字全数在册,还有挺着肚子进舱的陈岚,夫妻双双冲进一线的孙维杰、徐灵,二胎妈妈戴燕平,还没办完入职手续就“请战”的梁伟……除此之外,在吕定丰号召下,输血科、干细胞移植实验室、生殖中心实验室等9名“战士”火线参战。
平日里训练有素,又经过北仑筛查的洗礼,这支队伍拉出就能战,战则必胜。
“我们是宁波6个城市检测基地中出报告最快的新冠核酸实验室。”检验科主任孙定河说,“作为市检验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我们的实验室有能力每日检测3万管标本,可覆盖30万人份。镇海疫情发生后,我们完成全市近四分之一的核酸检测,每小时可以出1300管核酸标本报告。”
而快、准、稳的报告后,是一院检验人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
二、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核酸检测要经过标本采集、标本转运、标本验收及录入、提取核酸、配制试剂、加样、上机检测、上传结果等环节才能完成,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条件,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失误。
“我们将核酸检测小组分为标本前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试剂配制4个岗位,严格按SOP规范操作,在关键环节加入质控品帮助判断。”检验科副主任沈驰斌说,“决定速度与精度的还是在细节。”
由于每个岗位所在的区域处于隔断状态,为了记录每个环节的工作传递信息以及在标本结果异常情况下准确追溯到标本,每一块标本版上有一张“跟单”。
“在反复多次演练和北仑实战后,我们不断对‘跟单’进行优化,保证上面写得字最少又可以准确传递信息。”沈驰斌说,“我们的核酸检测岗位平时就一直按照战时状态工作。加样、反应体系、标本上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环节,默契配合下,我们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细节上的探索在平时可能得不到体现,但在突发情况和巨大数量的检测量下,发挥出关键制胜作用。
三、4-6小时一轮,出舱就睡,起来就战
在以最快速度出具镇海前线核酸检测报告的同时,医院内的核酸检测量翻了近3倍,但检验科仍能保证3-4小时出具报告,这背后是一院检验科的坚守和付出。
部分核酸检测岗位需连续工作12个小时,需要进舱的核酸提取岗每轮工作4—6个小时,因为检测数量大,标本送达时间不固定,有时出舱后简单吃两口饭,又要进舱工作,只能抓住间隙和零星时间休息。
对这些身经百战的“战士”来说,直面病毒的高风险已经算不上是挑战,真正的考验来自身体的极限。
“我们按照规范操作,即使出现情况,也有完备的应急预案,生物安全我们已经可以从容应对。”沈驰斌说,“最需要克服的还是体能上的问题。每个人进舱都想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多干一会儿,哪怕只是多做几管标本。”
长时间地负压工作,高强度的精力集中,厚重的防护服下,缺氧、疲劳、体力透支是常态,甚至可能出现头晕、耳鸣,可每一位检验人都像是一张拉满的弓,以专注、坚定、无畏汇聚成利箭,射破疫情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