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正月初三?xml:namespace>
宁波市第一医院
预检护士正逐个筛查、登记
我们看不清她的面容
只透过人群的缝隙看到她的额头
隐隐沁出的汗滴

严密的防护装备下都有谁
这场全民“狙击战”里
还有多少普通医务人员的身影?

陈磊
宁波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时间如果回到2020年1月21日17:30,你会看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磊医师下了门诊,一改往常,直冲隔离病房。就在当天中午,医院紧急向几个重点科室发布了“召集令”,几乎零秒反应,他给科主任回了信息:我上。途中给妻子打了个电话。隔离病房毕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必须与病毒零距离接触。同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妻子深知风险之大,没有二话:两个孩子交给我。
此后数日,陈磊不是在隔离病房里忙,就是在办公室里跟团队同事一起研究最新的防控知识。
连体防护服、口罩、防护镜、鞋套、面罩、手套……进入隔离病区前,完整穿戴隔离装备需要整整六步。为了省下穿脱防护装备的时间,减少防护装备的浪费,他和同事经常一“闷”就是七八个小时,吃饱、不喝是他们的“绝招”。
除夕,陈磊抢着值班。忙完回值班室享受食堂送来的美味年夜饭。

“把饭菜搁在油汀上,又保温又暖心。”这个70后“老专家”机智、乐观又坚忍。下班,住进医院安排的专用宿舍。标准“女儿奴”的他听说孩子到处找爸爸,有些不舍与不安。身为退伍军人的父亲得知后,立即发来这样一条“指令”:

医者使命,家人早就明白。他们唯一的心愿:既要你们安全,更要你们安心。

钱国清
宁波市第一医院感染科医生,党支部书记
再回到1月21日,几乎与陈磊的反应同步,感染/风湿免疫科党支部书记钱国清也给科主任发了信息:请让我上隔离病房。此前,钱国清已经在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口——发热门诊工作多日。

年前,钱国清刚从国外读博归来。离家1年,二宝又小,本来可以趁这个假期补偿下对家人的亏欠。面对领导的“劝阻”,这个年轻“老支书”态度异常坚决:“我是感染科医生,又是党支部书记,我不去谁去?”
隔离病房里虽然患者少,但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先不论这一身厚重的装备有多难受,就说给留观的患者做好情绪疏导,也持续考验着钱国清和同事们的智慧与耐心。

治疗之外的时间,就是尽可能多的床旁陪伴与安抚,要想方设法突破这层厚厚的隔离装备的阻碍,让患者感受到关爱,树立起信心。常常交流下来,隔离服下又一次汗流浃背。
回到宿舍,这个好学的青年医生依然一刻不停,查阅《柳叶刀》等各种期刊,整理前沿信息、国家最新防控要求,叮嘱同事们巩固再巩固。
任何医疗任务前,医者都是这样一丝不苟,既要治病,更要疗心,还不忘学习,这是职业习惯。

王志宇
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党支部委员
一贯憨厚的王志宇是重症医学科大大小小同事嘴里的“王爸爸”,老党务干部,大事小事总冲在前,科里科外管得很牢。“报名后,给家人打电话。夫人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面临中考的女儿也很支持,她们的觉悟都比我高。”“先斩后奏”的“王爸爸”发来一个憨笑的表情。在隔离病房里,“王爸爸”的专业特长与个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绝不放过患者的一点点变化。问及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感受,“王爸爸”说:“从防护用品的不限量供应,到食堂免费送来的丰盛餐食、中药增加抵抗力,再到令人惊喜的住宿条件,我们医院的保障能力真是杠杠的。”“医院专门有个工作组和协调组,有事群里一说,马上解决,特别流畅。”

“王爸爸”不肯再多说什么,再三“威逼利诱”总算发来嫂子除夕的这条朋友圈文。小编被狠狠地撒了一把“狗粮”的同时,又一阵莫名的鼻酸。“王爸爸”末了补上这样一段话:“女儿都大了,家里不需要我照顾,爸妈身体都还好,还有两个兄弟可以照顾他们。本来这次武汉应该让我去的,我生活上没有什么负担。”
“本来应该让我去”不是王志宇一个人的想法,全国严峻的形势一样让许多热血一院人寝食难安。
“武汉再需要,请派我上前线!”
“请求医院考虑我!!!”
“不管多大风险,我随时待命。”
……
没有一种力量
可以支撑你无惧病魔
除了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