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门诊时间
全年
上午8:00—11:30
下午13:30—17:00
医路跟党
拒不换“防”的“前线战士” ——记录战“疫”中的一院党员干部
时间:2020-02-13    作者:    浏览:

“不要换我,让我做到疫情结束”

“不用换我,医院再培训人也麻烦,我已经很熟悉了,我不离开。”这个个子小小的90后姑娘接到“换防”通知时,拒绝得很干脆。

严亚亚,手足消化内科病区护士,1991年出生,中共党员。

“接到任务时,我们考虑党员、单身的先上。我第一给亚亚打电话,小姑娘只说了一句:护士长,我给爸爸打个招呼。”不到两分钟,电话回过来了,声音急切:“护士长,我去,爸爸妈妈很支持我。”亚亚原来所在病区的护士长郑雪红说。

没有豪言壮语,“我上”就是普通党员护士的境界。

亚亚是科室里的年轻“老护士”,工作思路、反应能力、业务水平完全不像一个工作才几年的护士,用“稳准快”来形容毫不为过。小姑娘还是科室人见人爱的“亚导”,科室大大小小的团队活动、文艺表演,她都是主力,写剧本、导演、化妆都不在话下。

进入隔离病房后,亚亚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的时间,每次进入隔离区前,她把所有患者的治疗、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梳理一遍,跟医生充分沟通,做好计划与备用方案再有条不紊地实施。护理工作加上患者生活照料,一大堆细细碎碎的琐事被这个90后姑娘处理得井井有条。

隔离病房工作压力大,有时候需要连续6、7个小时守在患者的身边,乐观开朗的亚亚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天早上,闺蜜在下夜班的路上碰到亚亚,看到她一脸疲惫憔悴,闺蜜心中很不是滋味,想把自己的早饭给亚亚,亚亚却带着笑容说:“医院给我们准备的早餐可丰盛着呢,还会给我们提供增强抵抗力的中药!”说罢,她还摆了摆手中的大袋子。

隔离病房需要新开病区,她协助护士长打“前站”,梳理病房的角角落落。有护理姐妹加入队伍,她协助护士长一起培训、带教,带头值夜班。

被问及最大的心愿,这个可爱的姑娘笑着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连着休息两天呗。”说完,她又不忘叮嘱:“老师,不要换我。我想一直做下去,直到防控工作结束。”

“亚亚,等疫情结束,我们一起调休,看春暖花开。”隔离病房护士长蔡海娜说。

 

 

“人生总要有些经历”

1月22日,主动请战去了医院隔离病房时,瞒着家人。1月29日,主动请战去市里集中定点医院时,依然瞒着家人。在与病毒直接搏击的第一线,这个87年出生的党员护士始终没有告诉父母,甚至等不到换防,她又请战往“更危险”的地方冲。

“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平时工作一样。唯一觉得无法克服的就是这身防护服,N95口罩加外科口罩,手套至少2层,帽子至少3层,不能走太快,走太快就气喘。”连线支援国科大华美医院防控工作的戴金金时,姑娘刚从隔离病房里出来,隔着电话能听到她一边说话一边气喘。

跟其他在隔离病房的姑娘一样,每天脱下防护装备时,身上全部湿透。长时间闷着口罩、眼罩,脸上布满勒痕,还冒出好多痘痘。每天几十次洗手、消毒,手都开裂了。常年在高强度、高风险的神经外科工作的戴金金却不认为这些是负担。

“尽管做了很多的措施,但防护镜还是容易起雾,得特别用力瞪着眼睛,透过一点点小的视野去看清楚患者的血管,这是最大的困难。”

我们难以想象,这样的状态下,这个姑娘是怎么完成每天的护理操作的,怎么熬过每天艰难的工作过程的。只知道她说:“上班的时候没有感觉,但下班的时候真的感觉特别累。”

“同事、领导特别关心,但是我真的觉得没什么,不就是做护士应该做的事情吗?无非就是穿了一身防护装备而已。”金金羞涩地说。

小编问:金金,你后悔吗?

“不后悔。人生总是要有些经历的,这段经历以后都遇不到了,很宝贵。”

 

 

“甘当不孝子”

拒不换防的还有原风湿免疫科的医生赵宝景。

工作十年的他好不容易凑好了时间,年前回了趟老家。到了老家,赵宝景才得知老父亲因股骨骨折,已经住院数日。为了让远在宁波的赵宝景安心工作,家人向他隐瞒了这个“重要消息”。

万分愧疚的赵宝景决定留在父亲床边照顾几日,好好陪父亲过个年。然而疫情来得实在太快,盯着新闻,陪在病床边的赵宝景心急如焚。1月23日,大年廿九,赵宝景毅然决定提前返程。“我是内科住院总,肯定需要我。”这是赵宝景留给家人的“解释”。

返程投入工作后,赵宝景向医院提出留在发热门诊,每天发热门诊、专用宿舍两点一线,没能回家看看6岁的孩子。第二批换防时,同事劝他回去照顾父亲。他说:“人员更换太频繁不好。新加入的同事工作需要过渡期,我继续下去可以减少这样的过渡与磨合。”

 

“谢谢父母家人的理解与付出,他们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这是医者的无私深情。

 

 

“我们有经验,更得留到最后”

“我不同意换防,我们已经有了较好的经验,留在这里更有利于疫情防控。”

接到医院“换防”通知,第一批进驻隔离病房的3名医生钱国清、王志宇、陈磊很“激动”,拒不执行。

严密防护下工作8小时难熬,下班“乖乖”地回宿舍进行自我隔离也难熬,对家人的牵挂、对孩子的思念更难熬。这样难熬的日子已经持续半个多月,他们为何如此坚定地拒绝换防?

“新冠病毒肺炎是医学上遇到的新问题,查遍国内外医学文献库,都没有现成经验。我们需要通过严密、持续地观察,来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感染/风湿免疫科党支部书记钱国清是个“研究迷”,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出一版诊疗指南,他都会研究个透,并做好PPT分享给同事。

“严格执行每一步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每一位患者的个体特征。”接受采访时,钱国清刚下夜班,正在宿舍里“啃”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刚刚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方案。

陈磊和王志宇更是典型的临床“侦察兵”。在他们眼里,患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后面都藏着“学问”,紧盯患者每一个临床变化不放,才能在最快时间形成更加优化的临床诊疗方案。随便问其中一位患者的病情,他们“如数家珍”,甚至每一位患者每天的体温变化、各类检查结果都能准确地“张口就来”。

“持续积累不中断,才能尽最大努力减少重症病例的产生,加快患者的治愈时间。”三个拒不换防的隔离病房医者这样回答。

“如果我的一点点牺牲,能换来战役的早点胜利,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拒不换防的他们:隔离病房护士俞露、张红(1月30日起支援我市定点集中收治医院——国科大华美医院)、杨柳青,发热门诊医生孙萍胡、孔伟良、董晶。

主动坚守的更有她们:潘玲玲、邵洁琼、袁琴琴、陈怡馨、胡烨、刘双双、黄蒙娜、杨盼盼、陆嘉玮、虞淑芸。

篇幅有限,我们没能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但我们相信,他们一样没有豪言壮语!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坚守、坚守、再坚守,他们不会称自己是英雄,他们只是将誓言和信仰,倾注在了这身白衣里……

今日立春。

冬将尽,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你我安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