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王旭光医生成了一名“小网红”,他在路边救治车祸伤者的故事被宁波新闻“看看看”报道,“暖心”“专业”“市一医生”是其中的关键词。
车祸现场,第一时间,一院人冲了过去
11月16日上午,王旭光医生正准备带着家人回余姚老家,刚下楼,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嘈杂声。抬头一看,他发现有人倒在马路中央,附近停着一辆深色越野车。
职业本能告诉他:车祸!也是职业本能驱使,他下意识冲了过去。
正值上班高峰,环城西路上车流量很大。伤者是一位老人,侧躺在斑马线边上,意识渐趋模糊,地上有一大滩血迹。边上还有一个小男孩,受伤加上惊吓,在好心人怀里仍然哭个不停。
保护、评估、判断,一气呵成。就地取材止血、指挥路人去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借急救包,行动果决。
得到求助信息紧急赶来的恰巧是刚刚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完成全科规培的方嘉闻医生。这对师兄妹对伤者进行了进一步评估,并用绷带和纱布对伤者伤口进行了初步包扎处理。随后,他们又检查了小男孩的伤势,判断为左上肢骨折,王旭光用绷带对骨折处进行了简单的固定。两人寸步不离守护、安慰伤者,直至救护车赶到。
被问及当时的想法,王旭光的回答直率而又充满力量:“当时上去救人就是下意识的,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因为我是一名医生。也要感谢路过的市民给我提供的帮助。”
救死扶伤,无论何处,一院人义不容辞
车祸现场救人的王旭光医生是一院人的缩影。除了医者的本能外,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流淌在每一位一院人的血液里,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中,在横贯西东的高铁上,在人潮涌动的车站里,在群众健康生命需要时。
2019年10月31日,心脏血管外科齐砚庆医生在宁波飞往北京的航班,与同行的一名宁波医生通力协作,救治了一名由于冠脉痉挛引发心脏缺血导致胸闷的乘客。缺乏医疗设施与药品的万米高空,他们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准确判断、对症施治、全程守护,成功化解了一名群众甚至一个家庭的一场危机。
在齐砚庆的朋友圈里,他这样写到:“每当被需要时,都为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感到骄傲。”
2019年4月24日,正在黔西南州册亨县实施医疗帮扶的心内科王健医生从贵州乘坐高铁前往上海,听到高铁广播呼叫医生,毫不犹豫赶了过去,发现一名乘客全身抽搐不止。王健一边扶其侧卧、确保呼吸道通畅,一边快速向家属了解病史、评估病情,果断对症处理、做好安全防护,直至该名乘客抽搐缓解,又守护观察了许久。
谈及当天发生的事情,王健有些腼腆:“无论换成哪个同事在那趟车上,他们一定也会做相同的事情。”
2018年2月1日,春运第一天,宁波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牙关紧闭。
危机关头,正在火车站做志愿者的宁波市第一医院护士郑孝清、马晓庆冲了过去,仔细检查男子情况并拨打120,就地取材制作“压舌板”打开男子呼吸道。两人一同跪在地上,守护、救治,直到120到达。
当天,两人婉拒了记者采访,穿着红色志愿者背心,穿着印有“宁波市第一医院”院徽的白大褂,车站的滚滚人流记住了这两位一院姑娘。
2018年1月的某个早晨,第一医院附近的快餐店,一名老人进食不慎突然窒息。正在排队买早餐的消化内科王布江医生一个漂亮的“翻越”,跨过半人多高的快餐店隔断,冲到老人身边……
如果不是边上的市民微博发帖找这位“好心人”,王布江可能也像许多一院人一样,在他人生命遇到危险时,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却从不为人知。
无惧世俗,果断救治 第一医院是你强大后盾
当“扶不扶”问题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当“碰瓷”“讹人”这些刺眼的字眼一次次引发网友辩论,当畏难当头人性的冷漠一次次被曝光,“一院人”却“反其道行之”,无惧世俗、果断救治的坚定身影一次次温暖着这座城市。
这一个个身影,是医者恪守的品格,更是一院人一贯的风骨。
这一个个身影,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对职业的敬畏,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坚持真诚,我们坚持真理,我们坚持善良与大爱,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底气:
医院全员BLS(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考核覆盖率:100%。
麻醉科、手术室、ICU 、急诊科、CCU等重点科室ACLS(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考核通过率:100%。
医院保安、保洁、食堂等后勤人员急救能力培训(“CPR+AED”)覆盖率:100%。
我们有过硬的本领傍身,更有强大的团队合力,我们已经成为全大市兄弟医院的坚强后盾:
1-10月,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创伤救治中心”接诊宁波及周边地区危重症患者3000多人次,医院外派专家指导、参与兄弟医院危重疑难患者救治近400人次……
数据的背后,是我们的底气。行动的背后,是我们的信仰。
一院说: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生命需要,勇敢伸出有力有爱的双手。
即使世俗玷污你的圣洁医者心,宁波市第一医院定是你坚强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