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门诊时间
5月1号-9月30日
上午7:30-11:30 下午14:00-17:00
10月1日一次年4月30日
上午8:00-11:30 下午13:30-17:00
甬一青年
闪闪发光的勋章背后 是心中不变的坚守——受到中非总统接见的放射科医生樊增凯旋归来
时间:2019-07-13    作者:    浏览:

2019年6月25日,宁波市第一医院放射科医生樊增站在总统府前,与其他十位援非医疗队队员一起,在即将结束任务凯旋回国前接受了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亲自授予的军官勋章,这是中非政府对我国援助项目颁发的最高荣誉。

2017年12月29日,带着祖国的重托,浙江省第16批援非医疗队远赴中非共和国班吉友谊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为当地百姓也为在非洲工作的中国同胞及华人华侨医疗服务。这一待便是558个日夜……

说到初到时的心情,樊增坦言道,生活上确实不适应,尤其是刚到中非时,恰逢当地旱季,数月滴雨未下,空气干燥且不说,还连续停水,伙伴们连续几天无水洗澡已成家常便饭。

  

由于多年战乱,局势不稳定,中非共和国经济倒退,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医疗队所在的中非首都班吉友谊医院(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援建)年久失修,不仅环境设施损坏严重,而且缺乏药品和器械,医学人力资源也极其不足。

2018年3月,由中国政府援助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机运达,樊增第一时间找地方安放,调试机器,并于最短的时间内展开超声工作。

同年7月,浙江省政府援助的我国自主生产的DR(数字化X线摄影机)抵达班吉,作为放射科医生,樊增全程参与了机房的测量设计、整理改造,用最快时间完成DR机器的安装、调试、运行,并在没有X线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认真培训中非医生,教会他们操作使用机器。

而这台DR机也成为了中非共和国最先进的医学检查仪器,其他医院患者都源源不断慕名而来,樊增24小时在机房待命


诊室没有水,而且经常停电,即使有电,电压也不稳定,上蹿下跳。医院放射科机房已经尘封多年,一打开门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遍地狼藉,厚厚的一层灰,没有一台能用的设备。

“去之前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但现实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樊增如实说。

樊增身兼数职,除了X线检查、读片会诊;还有超声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援外期间完成了大量医学检查工作,帮助病人及时得到诊治。

由于中非共和国经济非常落后,大量老百姓看不起病,很多病人拖到无法正常生活才来医院,比如甲状腺肿块,非常非常大,影响呼吸了,很多病人肝硬化腹水,腹部像皮球一样肿胀······每次看到类是患者,他都感慨万千,觉得任重而道远。

作为医疗队队委及财务工作小组负责人,樊增负责制做医疗队财务预算报表及年终决算报表,认真尽责记账、做账,勤俭节约,把国家每一分援外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鉴于在援非医疗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樊增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医疗队优秀财务人员。

2018年4月,班吉局势动荡,市区枪战频发,樊增与队友们坚守医院阵地,毫不动摇。

一年半的援非工作中,樊增克服生活上、工作上及心理上的种种困难,与医疗队队友一起创造条件正常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帮助中非首都班吉友谊医院重建医院。


 

樊增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性,为此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医生,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到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认可与表扬。

工作之余,樊增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为当地的中资机构同胞体检;去比萨市送医送药;参与援中非医疗四十周年图片展;六一国际儿童节随队去SOS儿童村慰问;主持中非华人华侨新春联欢会;主持“七一”党建知识竞赛活动;在中非友谊学校教孩子们“说中国话,唱中国歌”……


援非这段珍贵时光让樊增永生难忘,他说作为一个医务人员,面对一张张苦难的脸,他只想用爱心,精心、细心的去救治、帮助、安慰每一位非洲患者。

作为浙江省第16批援非医疗队的一员,他、他所在的医疗队、所有支援非洲的中国人,都是一颗来自中国的种子,洒在非洲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那是希望的种子,友谊的种子,和平的种子。

樊增和他的前辈、同道一同,用自己的小故事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大医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为天地立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情怀。这些新时代的中华医者,用民族大爱,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工笔画”上,添上精谨细腻的一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